別懷疑!
爸爸也會說「媽媽語」,照顧寶寶不見得比媽咪遜色,只要從當新手爸爸那一刻開始置入育兒方程式,面對寶寶時就會有自信,不害怕、不嫌麻煩。

大多數媽咪包辦孩子的衣食住行與教養,被認為天生具有「母性」,不費力氣就自然流露,但男士們的「父性」,卻花盡力氣才推動一小步。日本國立東北大學教授川島隆太提醒媽咪們,與其質問丈夫:「我都能做得到,你為什麼做不到?」不如重新認識你的另一半,看看他有多少「父性」,幫助他成為你和孩子心目中理想的爸爸。

挑戰父性 爸爸會用媽媽語

少了懷胎十月的體驗,加上男女遺傳基因的差異,男性的父性的確不如女性明顯。但同樣是男性,有人容易培養出父性,有人卻很困難。

川島隆太在《幸福總動員 爸爸一起來》(信誼)書中指出,要分辨男人有多少父性,可以從他和小動物的相處看得出來。如果他看到天竺鼠或小鸚鵡等小動物,會親近撫摸,會「吱吱吱」學著叫,跟動物說話會把音調提得較高,會問牠們:「你們吃飽了嗎?」這樣的男性,大多比較容易培養出父性;如果只是不以為然地隨意摸兩下,說話聲音也和平常沒兩樣,可能就屬於比較不易培養出父性的人。

這種提高音調、逗弄小動物的反應,正好符合了小嬰兒最喜歡的「媽媽語」模式,所以具有這種特質的男性,成為爸爸時也會比較自然地提高音調和小寶寶說話、逗小寶寶玩、喜歡和孩子親近。

新手爸爸 置入育兒方程式

即便是充滿母性,新手媽媽也常常是灰頭土臉、手忙腳亂,所以對於自認不擅長育兒的爸爸,實在沒必要苛責,老實說,越嫌棄越做不好,這跟管教孩子的道理是一樣的。

一般新手爸爸最怕三件事:換尿片(尤其是便便以後)、幫寶寶洗澡、抱他哄他。倒不見得爸爸都怕麻煩、懶得做,而是他們往往會心存恐懼,怕自己抱不穩柔軟的小嬰兒,力量拿捏不對而傷到寶寶,同時他們對排泄物會自然產生厭惡感。

媽咪要幫助爸爸克服這些難題,必需營造出愉快的經驗,讓爸爸感覺被需要,本身也產生幸福感。具體的作法是:

˙在寶寶安定的時刻,讓爸爸抱寶寶,訴說寶寶的柔軟、可愛,透過肌膚的接觸,爸爸也感覺到舒適、心情穩定,這種幸福感鼓勵爸爸下一次主動想要擁抱寶寶。

˙幫小嬰兒洗澡時,告訴爸爸他的手掌比較大,手也更有力氣,幫寶寶洗澡比較扶得穩。通常爸爸學會這件事,有了專屬職責的觀念,洗澡時間也成為往後親子同樂的時段。

˙換尿片就需要理性訴求來克服厭惡感,讓爸爸瞭解糞便也只是喝奶後的產物,從糞便形狀、顏色可以看出寶寶的健康;如果有養寵物的經驗,甚至可以用照顧寵物的心情對照,來說服爸爸面對寶寶的尿片不害怕。

至於較多爸爸自認為比較勝任的角色――陪孩子玩、一起學習,更是要放手鼓勵爸爸去做。玩並不限於動態,川島隆太主張好爸爸要唸書給寶寶聽,因為可以讓寶寶覺得「和爸爸在一起是一件愉快的事」,從嬰兒期開始將「爸爸的好」深植心中,就算日後管教時遇到必需嚴厲責備的情況,孩子也能因為從小建立的良好親子關係,而深信責難背後的關愛,願意敞開心胸接受教誨。

家庭質變 靠爸媽親密互動

「想成為什麼樣的家庭?想成為什麼樣的父母?」這是很多人沒有仔細想過、和另一半認真談過的問題。許多在家全心育兒的媽媽或兼顧育兒與工作的媽媽,往往一方面要求自己當好媽媽,一方面也要求另一半和自己有一樣的認知,但用批評、抱怨的方式卻適得其反。

提倡「一家一人回家」的江兒表示,並不是每個人都適合回家當全職奶爸,但無論是誰先回到家中成為主要的照顧者,這個人唯有先調整心態,想清楚眼前什麼是最重要的,對家和育兒甘之如飴,才能和另一半互動得更親密,而家庭隨著自然產生質變:如果這個人是母親,父親會相對得到改變;如果這個人是父親,母親也同樣會找到自己的角色價值。爸媽的改變,孩子是最大受惠的贏家。

(學前教育雜誌八月號)


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kikioop 的頭像
    kikioop

    kikioop的部落格

    kikioo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